在這篇文章之前,原本還有一篇文章,為一探討同情心及同理心成因之研究文章。無奈自身實力有限,寫出來的內容並不如想像中那樣嚴謹,多數敘述也只不過是未經驗證的個人看法,且內容雜亂,可謂毫無結構可言。因此,為了解決文章結構表達之問題,我翻了翻我哥的書櫃,找到了這本《金字塔原理》(原文書名為 The Minto Pyramid Principle )。此本書不但順利地解決了我在整理思緒上所遇到的困難,還讓我對書寫方面有了新的看法:以邏輯為主軸。
上了大學之後,我愈發不會表達,不論是內心所想,亦是分組報告。不曉得大家是否有遇到此種狀況:談論事情老是東跳西跳、雜亂無章,說出口的話即思考的內容。總而言之,我這樣的表達方式,造成了我與朋友間溝通的問題——他們得花更多時間去理解我說了什麼、欲表達之意思為何——這些都大大浪費了彼此的時間。
幸虧我是幸運的,找到了這本書!接下來我會跟大家說說我對這本書的讀書心得,並告訴大家為何我會推薦這本書;若有進一步的問題,煩請諸位留言告知,謝謝各位。
什麼是「金字塔原理」?
如引言所述,此原理是用來整理思路、撰寫文章、解決問題,它就是為了「表達觀點」而存在。它的核心價值為「有邏輯地整理、呈現,使人能一目瞭然」。一目了然、一聽就懂到底有多重要呢?在現今快節奏的時代,時間就是金錢已為不變之真理,若他人能馬上知曉我們所說、所寫,便能為彼此省下不少「理解」的時間。金字塔原理藉由一方優先將資訊分類,並以每一分類之總結為起點延伸原因,使他人一目了然。不只如此,其原理以邏輯為主軸的整理方式,甚至能使自己的想法更加牢固、周密。
要了解金字塔原理的三個原則,就必須先瞭解「觀點」可以被分為縱向、橫向。所謂縱向,可以理解為因果,即歸納;橫向,則代表觀點與觀點間的連續性,即演繹。舉例: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105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969"] 圖一、第一層為第二層之「果」,而第二層為第一層之「因」:此為觀點的縱向關係。[/caption] [caption id="attachment_106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966"] 圖二、觀點間的連續性:此為觀點的橫向關係。[/caption]二者之中,歸納法為此原理所著重的部分,作者建議盡量以此形式作為文章之架構。我認為是因為一文章若以演繹法為主,會使文章過於趨近「思考方式」,能讓讀者瞭解筆者的思考方式固然是好事,但大腦仍須自行統整出文章重點,相較之下反而更費時。為了避免此情況之發生,金字塔原理的三原則如下:
- 任一層觀點永遠為下面觀點之總結。
- 每組觀點永遠具備相同特性。
- 每組觀點皆按照邏輯順序組織。
要如何應用呢?
首先,一篇以金字塔原理寫成的文章分成兩個部分:引言、正文。
引言的用途在於使讀者能夠快速地與筆者站在同樣的位置、角度來看待事情,即用來告訴讀者一既定事實(可理解為:目前的情況為何、遇到了什麼樣的衝突,產生了什麼問題)。
正文的用途則是告訴讀者「自身觀點」(可理解為:解決辦法)。
而正文可用兩種方法來組成架構:由上往下法、由下往上法。二者的差別在於由上往下法為「分類」,由下往上法為「概括」,二者差異可以簡單理解為:是否知曉要論述之主題?
由上往下法,用於知曉主題之時。可以簡略為三步驟:
- 列出各分類之主題。
- 寫出延伸之論點、回答、原因。
- 重新檢視主題與回應之間的關係。
由下往上法,用於不確定主題之時。可以簡略為三步驟:
- 列出所有想表達之論點。
- 釐清彼此間的邏輯關係,進行分類。
- 下結論。
讀後心得
看完這本書之後,終於知道為什麼以前寫作文時,只要遇到要求寫成論說文的題目我就必死無疑了 (誤,大誤) 。不得不說,此書使我能夠更有條理的整理思緒,以往的思考方式多數是以演繹法進行,常常想到什麼說什麼,整理思緒的方式也不過就是流水帳似地把思緒記下來,看來我的腦袋跟常人不同,不大會自己進行分類呢,哎。
這本書打破了我以往以「自身」發散的思考方式,如:我這樣說大家應該聽得懂吧?事實上,每個人的思考方式皆不同,期待他人能夠在一瞬了解自己的思路,除非是夠清楚、富有邏輯性,不然是很難做到的。而此原理便是以「他人」為主,先將結論放在前頭,不但能限制住對方的思路,亦能避免自身思緒亂無章序。多一步整理思緒看似麻煩,但這一步除了使對方快速理解自身觀點外,還能加強脈絡、鞏固各觀點間的邏輯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