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想與大家聊聊記憶力與智商的關係。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題目進行研究,最重要的原因來自於我觀看 YouTube 時被下的廣告: XX 記憶學、 5 的無限次方立體記憶法⋯⋯等,廣告的內容多數為上過課程的學生,描述他們突飛猛進般地進步。先不論老師說話口吻是不是很像直銷(誤),也不論學費多寡、教材好壞,有學生從最後一名變成第一名確實是事實。老師也提到,學會了這個記憶方式,不但能解鎖大腦中的限制器,還可以提升智商。因此,我想了解記憶力好壞到底跟智商多寡有沒有關係;若有,關聯多大?
何謂智商?智力的定義為何?
所謂的智商,為智力測驗後的分數。要了解記憶力好壞能否影響智力測驗之分數,就必須了解智力的定義。
Robert Sternberg 於 1985 年提出「智力三元論」,認為智力是由以下三項組成:
- 組合智力:指善於記憶、辨別、分析、判斷、從而找出問題答案的能力;
- 經驗智力:指善於從經驗中得到啟發與領悟,從而形成個人的創造性能力;
- 情境智力:指因應環境需要而隨機應變的能力。
另一學者 Howard Gardner 於 1983 年提出「多元智力論」,他認為人類的智力並非由單一一種能力組成,應該為複合的,可以理解為創建 RPG 角色時的「各樣能力值」。其由以下八項能力組成:
- 邏輯;
- 語言文字;
- 空間;
- 音樂;
- 肢體運作;
- 內省;
- 人際;
- 自然探索;
- 圖形圖像。
會發現不論是三元論還是多元論,記憶力總是會佔了一些部分,或者這些能力總是會有需要記憶力的時候。那這樣要如何知曉記憶力在這些項目,甚至是智力,佔了多少比重呢?
智力測驗的種類,及其內容
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 、魏氏智力量表,第四版、全量表智商
測驗內容:
- 語文理解指數:常識、理解、詞彙、類同;
- 知覺推理指數:圖畫補充、矩陣推理、圖畫概念、圖形設計;
- 工作記憶指數:算術、數.字序列、記憶廣度;
- 處理數度指數:刪除動物、符號尋找、符號替代。
其中:
「算數」主要測量:心智操作、專注力、注意力、短期和長期記憶、數量推理能力,以及心智靈活度;
「數.字序列」主要測量:排序、心智操作、注意力、聽覺的短期記憶、視空間想像力,及處理速度;
「記憶廣度」主要測量:聽覺的短期記憶、排序技能、注意力,以及專注力。
由上可以知曉,在此智力測驗量表中,短期記憶力佔的比重較多。
Standford - Binet Intelligence Scale 、比奈智力量表,適用於三歲到十八歲的兒童
測驗內容:
- 語言;
- 記憶;
- 概念思考;
- 推理;
- 數字推理;
- 視覺動作;
- 社會智慧。
可以發現「記憶」在這項測驗中,比起韋克斯勒成人智商量表,被單獨提出來為一測驗項目。
以上二種智力測驗皆為全球普遍使用,不免可以發現多數著重於「推理」、「抽象空間認知」⋯⋯等項目,記憶力僅是測驗中的一小部分而已,所佔的比重並不高。
Flynn Effect ,弗林效應
所謂弗林效應,指的便是人類的智商測驗分數,逐年增加;研究人員 James R. Flynn 於 1984 發現智商分數從20世紀開始持續穩定攀升,且每年分數會增加0.3分,也就是每10年增加3分。更重要的是,接下來近 30 年的研究,證實了這件事情。
也就是說,若父母與小孩相差 30 歲,則平均來看,兩者的智商差會是 9 。
所以,記憶力會影響智商嗎?
綜合以上所述,我認為記憶力只能對智商做到有限度的影響。畢竟,並不是大多數的測驗內容都與記憶力掛勾;反而智力測驗比較著重於邏輯、推理⋯⋯等方面。
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迷思呢?我認為的原因有:
- 填鴨式教育
台灣的教育可是以「填鴨式」聞名。從國小到高中,每位學生都必須學習五大學科:國文、英文、數學、理化、社會,其中理化又被分為: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地科,而社會則有:地理、歷史、公民。以高中來說,每位學生得修習十門科目,至少有七門科目著重於「記憶」,什麼意思呢?只要記憶力好,便能在這七門學科中取得不錯的成績。在升學的過程中,各個科目的老師會教我們速記法,不論是沒有什麼關聯的古文八大家,還是排列組合的題型,我們被教導看到就要想到,也難怪提升記憶力能使成績拉高。這便是填鴨式教育的問題所在:結果大於過程。而事實則是,當我們沒有推論能力,便難以應付未知。 - 記憶力被過度美化
想起國中時期有一段「記憶力大好」的風潮,坊間書局的前幾名暢銷書至少有一本與記憶力攸關,我自己也有看過、去圖書館借過,那時候圖書館的預約等待人數還到了 90 餘人,蔚為奇觀。而國中的我也認為「記憶」就是一切,我想這就是為何我國中數學那麼差的原因,而我拉升數學分數的方式就是靠「刷題」,刷愈多的題型,就愈知道該怎麼處理題目;我並非是靠著理解錯題,來提升實力,而是記下來這種題型的解法,進而在面對相似題型時,能夠成功解出。但說實在,每次寫都不是很踏實,因為只要題目稍有變化,我便不知變通了。
直到高中升大學之期,我才發現到「推理」⋯⋯等理解能力,才是我該學習的東西,高中所面對的題目,不再是靠著記憶力便能解決的。「記憶力」在我這樣的學習歷程中,已成為一種取巧的方式,它讓我嚐到了甜頭,但我也付出了相對應的代價。
誰不喜歡甜頭?但有多少人想到甜頭過後的代償效應?
我覺得「記憶力」與智商的關係是被誇大的,沒有可能靠著提升記憶力,就使智商提高幾倍、幾百倍,但這並不代表記憶力不重要。可以說,記憶力重要,它可以提升我們做事情的成效:
- 任何繁雜非直觀的思考,除了曇花一現的「創新思考」外,便是仰賴著過去經驗的記憶,一步步去推理、深入思考;
- 俗話說:「熟能生巧」,有些技能是仰賴著不斷地練習而精進——這當中便是「記憶」所立的功臣;
- 而日常很多習慣之所以會是習慣,便是因著「記憶」。
如果我們失去了記憶力,的確,生活有很大機率會過得很艱困;但這並不代表著高智商就等於記憶力良好,亦不代表有好的記憶力就會有高智商。人並非為了「記住」而生,我們並不是硬碟,我們可是有推理與邏輯這些酷東西的啊XD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