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情心還是同理心?又是什麼因素影響了它們?

大家好,本文即是上篇文章《金字塔原理》開頭所提到未完成之作。當初停工的原因基本上都寫入上篇文章中了,在此便不再贅述了。在進入正文前,我有兩件事情想跟大家說:一、我在 BacMuse 上寫了篇新文章啦!是關於沈迷遊戲的共有原因(即各種類型遊戲使人上癮的共同因素),還請大家多多拜訪一下(文章連結請點我)。二、我認為在進入正文前,有必要告訴大家為何我會想到這一主題。 這次的主題從今年五月初便開始起了頭,不過當時的我還是位轉考生,所以沒有花太多力氣在上面,只是單純地記錄這一疑問,並與周遭的朋友討論罷了。那我的疑問是什麼呢?我的疑問為:「倘若今天有一個與自身沒有任何關係,且不認識的人逝世,我們該為此事感到悲傷嗎?我們該為他的家人感到悲傷嗎?」。很明顯的,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廣了,這個死去的人可能是位富豪,有可能是位努力上班養家的小職員,或者是一位備受敬重的長者,更甚之,是一位罪大惡極的危險份子。由於題目過廣,我周遭的親朋好友,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,大都是「不會特別感到難過」。那若將題目稍微變得更詳細些呢?「有一個人平常以幫助他人為樂,卻慘遭橫禍」、「某某人為其家裡經濟支柱,因壓力過大而選擇輕生」(二敘述中的人亦與自身沒有任何關係,且不認識),身旁朋友卻有著「好可憐,怎麼會這樣子⋯⋯」之類的明顯表現「悲傷」之反應。一開始,我只是單純想了解為何人們會有如此反應,而隨著思索愈深入,原以為這樣的反應來自於同情心,卻發現同理心亦可引發如此表現!故此,我想了解兩者到底有何不同,又有哪些因素能影響它們呢?

閱讀全文

《金字塔原理》閱讀心得

在這篇文章之前,原本還有一篇文章,為一探討同情心及同理心成因之研究文章。無奈自身實力有限,寫出來的內容並不如想像中那樣嚴謹,多數敘述也只不過是未經驗證的個人看法,且內容雜亂,可謂毫無結構可言。因此,為了解決文章結構表達之問題,我翻了翻我哥的書櫃,找到了這本《金字塔原理》(原文書名為 The Minto Pyramid Principle )。此本書不但順利地解決了我在整理思緒上所遇到的困難,還讓我對書寫方面有了新的看法:以邏輯為主軸。 上了大學之後,我愈發不會表達,不論是內心所想,亦是分組報告。不曉得大家是否有遇到此種狀況:談論事情老是東跳西跳、雜亂無章,說出口的話即思考的內容。總而言之,我這樣的表達方式,造成了我與朋友間溝通的問題——他們得花更多時間去理解我說了什麼、欲表達之意思為何——這些都大大浪費了彼此的時間。 幸虧我是幸運的,找到了這本書!接下來我會跟大家說說我對這本書的讀書心得,並告訴大家為何我會推薦這本書;若有進一步的問題,煩請諸位留言告知,謝謝各位。

閱讀全文